梅德文:以碳金融产品创新打破分割的碳市场

215722zgeh44zrzhc1g44z

导读: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认为,目前中国碳市场是分割的区域市场,存在规模小和市场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北京正在进行跨区域碳市场对接,以扩大市场规模,而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够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这也是北京积极开发碳金融产品的主要原因。

自2014年起,我国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陆续推出了数十个碳金融产品。其中,备受推崇的是碳排放配额回购产品,这是目前最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之一。

2014年12月30日,北京环境交易所(下称“环交所”)促成国内首单碳排放配额回购交易,被视为北京碳交易试点建设进程中的里程碑。

除了碳配额回购外,环交所还推出了场外掉期产品等碳金融业务。

“相比其他省市,北京的优势在于,它是碳交易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环交所总裁梅德文说。近期,环交所还牵头成立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具体负责碳金融相关工作的研究和推进,而梅德文兼任绿金委副秘书长一职。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梅德文,回顾北京碳交易试点市场过去两年多的发展,特别是在碳金融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进行跨区域碳市场对接

《21世纪》:自2013年11月28日启动以来,北京碳试点已开市两年多。今年进入第三个履约季,市场和企业都有哪些表现?回顾过去,您认为北京碳市场有哪些亮点?

梅德文:北京2015年年底将重点排放单位的门槛由原来的1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5000吨二氧化碳排放,新增重点排放单位将达400余家。目前新增重点排放单位开户数量稳步上升,正在抓紧进行交易及履约工作。而已有的重点排放单位经历过2个履约年度,对碳交易各项流程已经比较熟悉,各项履约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至于北京碳市场的亮点,我认为至少有以下4点。

第一,政策法规体系完整。北京市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了碳排放总量控制、配额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报告和第三方核查等基本制度,构建覆盖碳市场闭环运行全过程的制度政策体系。

第二,核查数据质量基础扎实。围绕碳排放管理,实行了第三方核查机构和核查员的双备案制度,对碳排放报告实行第三方核查、专家评审、“第四方”核查机构交叉抽查,保障碳排放数据质量。

第三,配额核发适度从紧。对重点排放单位的既有设施,确定不同行业2013—2015各年度的控排系数,实现既有设施碳排放量逐年下降。发布93个细分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强化新增设施排放的约束力。

第四,是不断完善机制。注重创新,北京在全国最先出台抵消管理办法,开展碳汇交易并进行抵消,最早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与河北省承德市实行“统一机制、一个市场”的跨区域碳交易机制,目前跨区合作区域将拓展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

《21世纪》:除了亮点,北京碳市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梅德文:首先,北京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七个碳交易试点中,北京总体的碳排放量仅高于深圳,配额规模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发展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增强。同时,北京也依据自身产业结构条件,降低了重点排放单位参与门槛,进一步扩大了交易主体的范围。

还需要权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北京碳市场处于金融监管的核心地带,对于金融产品开发、创新的监管力度相较于其他试点地区更为严格,而碳市场的发展又需要金融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相关产品开发时吃透吃准政策要求,不做越界或者有违相关政策精神的“金融创新”,对交易所的研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碳交易产业链最完善

《21世纪》:北京都推出了哪些碳金融产品?

梅德文: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中信证券(16.390, -0.10, -0.61%)等推出了碳配额回购、碳排放权场外掉期,同时还推出了绿色租赁、绿色股权投资基金、PPP等业务,还有一些产品正在研究和报批。

以碳配额回购产品为例,这是一种通过交易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的碳市场创新安排,也是目前可复制性较强的一款碳金融产品。

我认为,这种碳配额回购产品形成了资产的正向流动。

首先金融机构因为有控排企业的排放权抵押质押,就愿意向控排企业购买配额,相当于控排企业通过碳排放权融资。

另一方面,控排企业还可以把钱放给金融机构,做一些金融理财,金融机构又能获得金融服务的收益,那么控排企业又有了类似于投资收入,这就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资产正向流动。

另外,北京还推出了碳排放权场外掉期交易。这种交易是场外交易双方以碳配额为标的物,以现金结算标的物即期与远期差价的场外交易活动。具体交易条款由场外交易双方自主约定,交易所主要负责保证金监管、交易鉴证及交易清算和结算。它为碳市场交易参与人提供了一个防范价格风险、开展套期保值的手段。

《21世纪》:环交所为什么要推出这些碳金融业务?和其他试点相比,北京有何优势?

梅德文:碳金融产品和碳金融业务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

首先,这是履约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比如场外掉期业务就满足了客户管理配额市场风险的需要,配额回购产品满足了中型履约企业的融资需要。

同时,这也是碳市场金融化的内在规律。碳市场天然就是个金融市场,随着碳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深入,金融产品的创新会更加丰富。

北京的优势在于它是碳交易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大型央企总部都在北京。目前全国碳市场的设计团队也在北京,他们是未来可持续碳金融产品研发的重要利益相关方。

碳金融促进市场流动性

《21世纪》:很多业内人士抱怨,目前的碳市场本身流动性不强,而很多碳金融产品,没有照顾到企业的需求,成了推出后就没有下文的“PPT项目”,你对此怎么看?环交所在设计碳金融产品或业务时又是怎么考虑的?

梅德文:碳金融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交易的关键。对于市场包括交易所在内的各类利益相关方来说,需要一个相互了解、不断启发和摸索的过程。因此,碳金融产品的持续交易,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碳市场最核心的功能是促进节能减排。就是通过透明真实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稀缺的碳排放权资源配置,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减排。

怎样才能发现透明真实的价格信号?答案是建设一个具备有效性、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碳市场,拥有规模化的交易主体、市场化的交易产品和透明化的交易规则,这样才能发现真实的减排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但是,目前中国碳市场是分割的区域市场。首先,规模小,七个试点省市的配额加起来约12亿吨,不到全国碳排放的两成,而北京只是个千万吨级别的市场。

为此,北京环交所拿出5000万元支持全国碳市场的能力建设,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发挥试点市场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育非试点地区的碳市场,扩大市场规模。

其次,市场没有流动性。而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够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这也是北京积极开发碳金融产品的主要原因。只有发展碳金融产品,才能使碳金融发挥一般金融融通的功能,引导市场发现碳排放的真实成本,扩大碳交易的广度。

比如回购,解决了企业的融资,同时也能让金融机构能够判断碳排放权的真实价值。要知道,政府和控排企业并不是市场的全部主体,加上金融机构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市场主体。通过这样的市场竞争出来的价格,才能反映真实的履约成本和减排收益之间的均衡。

另外,包括北京在内,目前所有的碳金融产品创新,都只是探索。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设计,来解决信息不对称、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问题。碳金融产品的设计也会朝着这三个方向努力。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碳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市场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对碳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更迫切,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也会加快。

(原标题:专访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 以碳金融产品创新打破分割的碳市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下一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