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周阳:绿色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

如果说金融的首要任务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那么绿色金融的首要任务就是支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实现了从“ZERO”到“HERO”的迅猛发展。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当然也面临很多障碍和挑战:期限错配、绿色定义缺失、信息不对称、缺乏对环境风险的分析能力等。

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绿色融资是否真的投入到绿色项目之中。这关系到整个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信誉问题。

无论是企业自身的绿色项目还是政府主导的绿色项目,都希望金融市场的资金提供者能够提供投资周期长、稳定性好、成本低的资金,这样才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转型。但如果不能保证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那么整个绿色金融市场就是一个伪命题。当然,这并不只是在中国,全球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当前投融资双方的绿色意识都快速提升的同时,识别环境保护型项目和绿色项目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引导。也不能排除很多“伪绿色”的企业打着绿色的招牌推荐非环境友好的项目。一些“漂绿”行为将对社会的“绿色”观感产生不好的影响。

“漂绿”(Green washing或Green sheen)是由“漂白”(Whitewash)一词演化而来,是指一家企业、政府或是组织以某些行为或行动宣示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但实际上却是反其道而行,这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环保宣传。“漂绿”的实际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利润。

可能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关于“绿色”的定义。目前来看,因为国情不同,全球似乎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绿色”。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就是中国和国际标准的最大分歧。

再比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项目,在发达国家看来却不够绿色。这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在为发展中国家绿色项目提供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重要的是,笔者认为,绿色金融现在格外受到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重视,但脱掉其“绿色”的外衣,其骨子里仍然是“金融”而不是其它什么,不会因为披上“绿色”的外衣而失去“金融”的义务。

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较为严重的背景下,在去杠杆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重中之重之时,通过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固然有积极意义,但仍要防止借“绿色”之风而不切实际地扩张债务、恶化杠杆。若如此,绿色金融膨胀之后,给中国金融市场留下的可能将是一地鸡毛。(原文载于2016年9月12日中国金融信息网 )

作者:陈周阳  系中国金融信息网绿色金融频道主编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