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脱欧背景下与欧盟碳市场的互动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脱欧,意味英国和欧盟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其次,英镑瞬间贬值到31年来的最低位,国内很多投资英国房产的人估计要重新考虑了,包括李嘉诚爷爷。但纵观英国和欧洲的碳交易市场建设,对我们影响和可借鉴的意义更大,提供了一个大国博弈和区域一体化合久必分的现实版的沙盘演练。

那么回顾过去的碳市场,政府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碳金融市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重要支撑因素,缺一不可,否则低碳经济没有实现空间。而其中,依靠碳金融体系和手段来促进资金流向低碳市场和低碳技术创新,则是重中之重。

欧盟碳市场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碳交易体系,而欧盟碳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英国在其中曾经而且至今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欧盟是当今世界上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提供了大量的政策与实务经验,2002年,还是欧盟成员国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UK-ETS)的国家,并于当年启动。

UK-ETS的运作方式也为国内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机制样本,交易体系包括配额交易与信用额度交易。碳价双轨制不仅保证了减排目标的可行性,更实现了最优成本减排的现实路径。其中配额模式是绝对减量指标,并可以细分为每个企业的排放配额。信用额度模式复杂来讲是提升能源品质或减量方案结构性减排,并交易其额外减量。简单说,碳信用额度就是没有用完分配给他们的“碳信用”,可以把剩余额度卖给需要他们的企业和经济体。

它的实施对欧盟EU-ETS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背后的战略考虑更深远。英国政府早在2003年就正式提出“低碳经济”,并建立一系列的减排机制,并提出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发展低碳技术,到2050年把英国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低碳经济从政策设计看,不仅直接关系到英国气候变化,更是摆脱经济衰退的一个系统构建。不仅要发展而且是低碳发展,并不是每个国家愿意承受有能力承受转型成本。

而英国低碳经济的现实性在于,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从上世纪末逐渐向服务业转型,碳排放量已经处在持续下降的通道中。客观上,也使英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了积极性,容易获得国内民众与议会的支持。这一点可以与俄罗斯杜马通过《京都议定书》进行横向对比。

2005年1月,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准许市场正式成立,即EU-ETS。转年,英国2006年放弃UK ETS,完全融入EU ETS。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 (ABI) 保险业协会提出的“Financial Risks on Climate Change”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金融风险,为碳金融市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从《京都议定书》到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则意味着理念到行动的转变。

在9年前,2007年3月13日,英国公布了全球首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专门性国内立法文件《气候变化法案草案》( Draft Climate Change Bill ) 其中配套要求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2008年11月26日该法案生效,英国成为第一个针对关气候变化进行立法的国家。正是有了英国的示范作用,欧盟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力支持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加大温室气体控制范围,其次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表现出一定的战略性与务实,推进了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是,该项法案,突出了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对于整个世界能源结构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对中国借鉴意义较大。需要提到2009年7月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公布了能源与气候变化白皮书《英国低碳过渡计划》(The 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

其中规定,英国将以2008年为基础,到2020年减排温室气体18%,其中能源和重工业部门,计划减排22%,到时40%的电力将来源于低碳能源,例如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煤等。其构成比例为30%源于可再生能源,10%源于核能及清洁煤。具体措施比如:英国将在智能电网的开发项目上投资600万英镑;拨款1120万英镑给各个地方政府,用于可再生能源项目审批进程的加速。

对国内而言,可视为他山之石。以笔者的实践经验,国内新能源审批部门事实上往往由于行程成本与体制惯性原因,不得已实行首长审批制,往往一个地市级的能源主管部门,包括主管在内只有1—3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而县级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更少,发改局长及一名工业干部,在决策时,往往需要主管工业的副县长来分担一部分职能,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共享经济的现实而宏大叙述中,多数没有人力,更没有财力独立审慎客观的做好新能源的五年计划与长远规划。

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分散式能源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公共资金的支持以进行滚动式的研发,成长壮大。

那么,从全局看,脱欧对英国碳市场的建立完善影响不会太大,作为世界上最为完备的碳交易机制,英国一直引领国际碳金融市场,但对于伦敦经济金融中心有一定现实影响,间接对碳金融体系与欧洲碳金融格局会构成一定影响。

而国内,2017年碳市场统筹建设前夕,脱欧对于英国碳金融体系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可供参考的观照。

第一,加强新能源建设,布局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低碳市场整体构建。

在英国6种产业在低碳产业的出口额中接近或超过总出口额的10%,分别是风能、地热及光伏产业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和替代能源等新兴低碳产业,此外还有水处理产业。

对出口产品构成加以分析,可见出口产品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工程项目、风电场系统,生物质能系统,涡轮机、地热系统,水处理,窗、门及绝缘技术等。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以风电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品,最大的出口国往往是中国。那么掌握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有智慧的走出去,布局一带一路,成为低碳产业壮大起来的历史契机。

第二,加强立法与人大监督,履行对应职能,每年两会对政府相关报告进行审查。

国内,应学习先进经验,根据相关法律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并审查各项碳预算,及时调整国内、国际两个碳市场之间的平衡,并提供协商机制建议,督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试行次级立法,对预算期间所购买的碳信用额度建立必要的限额。同时,建议在能源与气候变化机构单设可再生能源部门,以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并且每年两会期间,接受一次政府报告及公众问责。

战略目的是为中国在国际碳减排问题上的话语权提供智库与见识后盾,并完善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碳管理体系,加强全球碳金融市场中的主导权。

在产业组织政策,我们同样需要看得见的手。作为一个新能源从业者,非常重视顶层设计与规划,特别是政府与国字号科研院所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建议(前提是专业度与问责机制),不能再走过去(电网)规划难产,无序而高碳的发展路径。要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的产业价值链向资源型企业密集分布的模式,改变赢家通吃、资源集聚、规模发展模式的弊端,甚至可以牺牲一部分效率来换取青山绿水。首先加速转型大型设备制造业为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及一些相关领域;其次加速整合扩张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的运营和服务企业;再次加速配置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业务到传统资源性企业。目前国内如国电电力、天津港、中海油等单位开始了传统业务改造的产业规划。国电电力更提出三点举措,努力降低供电煤耗实现直接减排,其次通过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实现结构减排,第三是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应用实现技术减排,通过试点合作研发,“十三五”期间基本掌握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最后,对全民参与和无差别的原则而言,可供借鉴和学习的还有,在保证减排目标下,应保证民生,促进一系列促进就业,提高民生质量的政策措施与保障,比如对下岗再就业人群进行培训,消除职业歧视,甚至使其成为能源评估者;在公共机构、政府、学校安装太阳能设备;提升房地产发展品质,创建改善生态社区、低碳建筑、智能充电桩等领域。(【无所不能 文|赵山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